听了First Mark 出品的播客 MAD,主持人 Matt 对谈 Granola 创始人 Chris 的访谈播客,我最大的感受是,Chris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产品哲学家"。他没有纠结技术细节,关注点都在产品设计和用户体验。他谈得最多的,是"简洁性"和"增强人类"。Granola和市面上的AI笔记工具完全不是一套思路,几乎每一个决策都走了不一样的路。
关于创始人Chris
Chris Pedregal 是 Granola 的创始人兼 CEO,一位极具影响力的产品人和连续创业者。他本科和硕士都毕业于斯坦福大学,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新闻学背景。Chris 从 Google APM(产品经理项目)起步,曾深度参与 Gmail、搜索、地图、Google Now 等重要产品的开发。
2013 年,Chris 创办了教育科技公司 Socratic,这是一款为高中生打造的 AI 辅助学习工具。Socratic 斩获多项奖项,后被 Google 收购。Chris 随后加入 Google 继续带领 Socratic 项目,之后还创办过 AI 扫描器与文档管理应用 Stack(最终也被 Google Drive 收购)。
离开 Google 后,Chris 在伦敦与联合创始人 Sam Stephenson 一起创办 Granola,主打高效会议记录与思考加强,产品极简、深入场景,被硅谷创投圈与创业者高度认可。他本人非常重视产品哲学与用户体验,强调“极简主义”“个人效率”“以人为本”,是新世代 AI 产品“增强工具”路线的重要代表。
Granola的成长和Chris的产品观,都极度强调"极简、个人工具感、深度聚焦核心场景",以及对未来AI-人类协作关系的长期、理性却又极具理想主义的思考。这是"产品人做AI工具"的范本,也是少见能够聚焦在"思考增强"而非"功能堆砌"的创业案例。
Granola 产品介绍
Granola 自2024 年问世以来,Granola 凭极致体验和真实口碑吸引了大量硅谷与欧洲知识工作者,成为创业者、投资人等高要求用户首选。它自动转录会议内容、生成高质量笔记,整合日历,避免会议机器人入场,注重用户隐私和使用习惯。团队坚持剔除冗余功能,只保留真正有价值的部分,被广泛认可为新一代“第二大脑”。自 。产品不仅重塑了会议记录类工具的设计标准,也推动了以人为本的 AI 办公体验进化。
2025年5月,Granola宣布完成4300万美元B轮融资,投后估值达到2.5亿美元。
产品设计哲学的核心
1、简洁性的代价与价值
Chris分享过,他们曾在产品公开前砍掉一半功能。并不是想偷懒,而是团队里要有人愿意承担"让团队和用户都不高兴"的压力,这样产品才能保住纯粹。每一个新功能都有明确的直接价值,但随之而来的,是产品变复杂、体验变差。没有人喜欢砍功能,那是一种孤独的坚持,可它恰恰是简洁的唯一通路。
团队坚信真正推动极简性的,只有创始人/产品/设计团队本身,而不是用户;大部分用户只会不断向产品提需求,极少会主动呼吁"请砍掉一半功能"。产品每个决策主要基于直觉/愿景,同时配合持续的用户反馈和定量数据,但始终以"全局视野"权衡,不为局部最优牺牲整体体验。
2、隐形vs显性的设计选择
Granola不在会议里放机器人,也不会录音,转录稿是唯一留存。这种方式,放弃了靠曝光抢用户的机会,换来的是一致的体验和更强的隐私感。产品设计选择了会中"隐身",而非像现有同类工具那样入会机器人明面露出,强化了"为个人服务"的属性和低侵入感,避免了会议隐私和伦理的复杂问题。
3、个人工具vs企业工具的定位
Granola想做的是"为你个人服务的工具",并非把全部会议都丢进某个仓库里。这种定位会影响每一个细节,哪怕是笔记生成的内容,还是上下文的呈现,都要贴合人的实际需求。"稳定、可靠、随时能用"被视为第一原则,不追求酷炫的场景覆盖,而是追求像实体笔一样始终可用。
以会议笔记为切入点,本质上是"占据高密度知识输入的场景",逐步积累"个人上下文",并非只为会议而生。
市场策略的反常规选择
1、后来者如何胜出
AI会议记录这一行已经很热,但Granola直接定位为"思考工具”。是用全新视角去理解问题。整个方向甚至有点"硬拗",但逻辑自洽。
2、地理位置的权衡
公司设在伦敦,可产品要满足美国市场的使用习惯,内部文档都用美式拼写。伦敦本地环境相对安静,工作状态没那么容易被AI圈的泡沫气氛影响。
3、用户群体的选择
团队挑选了VC、创始人这些难搞定的人作为起点。产品能打动这部分用户,其他角色用起来就更容易获得认可。社区运营有机生成,早期用户主要靠朋友和他们的朋友圈——精准击穿VC人群,然后快速形成口碑传播效应。
技术实现追求实用和高效
1、模型策略
优先用行业最成熟的能力,不会自己研发大模型,根据实际场景做适配。让用户专注于用产品,不用纠结技术细节,复杂的东西由产品团队背后消化。
产品会主动测试和集成最新的AI模型(OpenAI、Anthropic、Google、开源等),但不会"让用户选模型",会用底层架构为用户分流和封装体验,保持一致性。
2、成本结构
花得最多的是高质量、实时的转录服务。推理成本反而不是大头。Granola的模式,其实和常见的AI编程工具完全不同,这也是它能保持盈利的关键。面对AI模型的上下文窗口、长文本处理限制,他们倾向于用更多上下文喂给模型,即"用钱换体验",力求输出的笔记和洞见高度智能。
3、技术细节的精益求精
在声纹、降噪等音频技术细节上精益求精;对转录质量、信息溯源(用户始终能回查原始转录)极为重视,核心是保证"人始终在回路中"。
增长机制与竞争格局
1、反传统的增长路径
不依赖"会议机器人"那种自动曝光渠道,主要靠产品口碑自传播和链接分享等"低侵入"机制,结果反而带来强势增长。用户用Granola主要靠几方面驱动:极简好用+可持续养成的"触发点"(会议在日历里,产品自动提醒),形成高留存。
2、与AI大公司的关系
OpenAI等巨头"为所有人做所有事",Granola团队认为自身机会在于"为特定场景&用户群体提供远超大厂的深度体验"。未来的竞争关键是:"能否用丰富的个人上下文+极致打磨,为目标用户真正创造质变性的体验"。
未来愿景
1、从笔记到"第二大脑"
Chris希望未来能做到真正即时的信息处理。例如,问一问"哪些公司最有可能领投我们的C轮融资?"这种复杂问题。产品就是要帮用户把海量上下文变成可用洞见。
"为明天的世界而构建":团队持续投入到通用工作场景,"今天的产品只是特洛伊木马",未来极度依赖上下文能力为用户提供深度洞见和自动化。产品正持续向更深的研究、团队知识库、企业第二大脑过渡,伴随多模态和更智能Coach类功能的探索。
2、坚持增强人类而不是替代
他站在"增强人类智能"这一边,认同Douglas Engelbart那一代人的想法。这是一种对工具与人的关系的信仰。丰富的个人/企业上下文将解锁新型查询和多样化智能工作流,这些是现有AI产品尚未广泛具备的能力。
感想
听完这期节目,让我想起乔布斯的那句话:"我们塑造工具,工具又塑造我们。"Chris和他的团队,正在尝试重新定义人和AI协作的方式。他们每一个"反常规"的决策——隐形、极简、个人优先——其实源自深度的用户体验思考。也正是这些选择,让Granola能在密集的创新赛道里杀出重围。
AI工具真正变革的是致力于"为你个人服务,把你从琐碎中解放,强化深度思考"。
今天做AI产品的门槛没那么高,但能不能做出真正有品味、有温度的工具,是区分玩家和赢家的地方。Granola的路径告诉我们,有时候"坚决不做什么"甚至比做成一件事更有意义。说到底,工作和生活的本质就是"用好工具",人和工具互相塑造。未来属于把AI能力用到极致、始终以人为本的创新者。用Chris的话说:技术塑造我们,但我们也可以用理想和愿景塑造技术。
本文由公众号”空格的键盘“授权AI产品之家转载,原文连接: https://mp.weixin.qq.com/s/vt3fqY7NvE-eQqJMjgIrIw